其实所有的争议都绕不开招生名额不足的问题。预计今年研究生人数将超过500万。为什么连著名的“985”大学都弃学了?
公示中提到,我校2022届研究生应于2022年8月28 -29日报名。
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新生因故不能按时报到的,应当在报到日前向所在二级培养单位书面请假,并附相关证明。二级培养单位在报名日期结束后,根据学校要求对请假学生的情况进行汇总,并向毕业学校备案。请假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除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外,未请假请假未获批准或逾期未报到者,视为放弃录取资格。
除了中国政法大学,近年来,也有不少大学出现学生“备案却不读”的现象。去年,苏州大学有68名研究生被学校抛弃。前年,太原理工大学49名研究生被学校视为放弃录取资格;2019年湖南大学研究生院69名准研究生“录而不读”引起广泛讨论,“985”大学也开始出现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
为什么要弃学?
另一方面,研究生报考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突破250万,达到290万人,比上年增加约52万人,呈快速上升趋势。去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已飙升至457万,预计2023年这一数字将超过500万。目前研究生录取率只有30%左右。
在今年的大一新生张锦科,放弃名额的想法源于不愿意和不甘心。去年,他拒绝了四所学校的录取。
李蕾解释说,她本科也是重点大学,而且从她的角度来说,转的院校位置比较偏,专业也不理想。“与其痛苦三年,不如快刀斩乱麻。”她选择了“二战”。去年她的目标是一所“985”院校,但今年她终于落在了一所排名靠后的“211”院校,但她喜欢自己的专业。
高考结束后,苗霖有了再做一次的想法,他把“二战”当成了自己不甘心的延续。但由于上一门专业课的“滑铁卢”,最终与心仪的院校失之交臂。
是否影响招生秩序?
学生有全权处理入学资格吗?客观事实是,如果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不放弃录取名额,指标就浪费了。针对这种现象,也有专家认为,“录而不读”其实是一种不诚信的做法,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保留录取资格是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择,“至少还有书读”。在梁廷富看来,这是学生基于求稳心态的利益最大化诉求。还有一点要注意,“录而不读”和入学后为了占用录取指标而退学是一样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