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认知总结?
新能源汽车技术是需要专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型人才的,不管是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还是售后服务,这块他都是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这样才能为客户带来更多的方便。在未来绿色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保养,使用各方便,提供专业的知识。
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你更看好哪个?
纠正一点错误描述:氢燃料电池汽车属于混动车,新能源汽车只有两个类目
名词解释
新能源:指非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指利用可再生或可供永续利用(无限)制造的电能。比如只要地球不消失就会一直存在的水力、地热、风能与海洋能发电,以及只要宇宙不回到”奇点“状态就会一直存在的太阳能等。这些能源是可以定义为无限能源的,因为宇宙的存在周期相比文明的出现与发展周期而言,是永恒与”转瞬即逝“的巨大差异。
综上所述,能够使用新能源发电的设备均可称之为“新能源设备”,使用电能的汽车自然也是新能源汽车。不过在电驱技术的发展阶段中,从内燃机驱动的技术一步跨越到全面纯电动是有障碍的,因为动力电池组的制造成本目前仍旧偏高,造成的结果为同价位的电动汽车和燃油动力汽车相比,其容量决定了续航里程总会低一些。
所以考虑到用户实际需求与主流消费层级的购买力,在动力电池制造成本没有全面下探之前,混合动力汽车将会在过渡期内实现节能减排、逐渐过渡向最终的全电动。那么插电式混动汽车又分为哪些类型呢,或者说哪种类型的实用价值最高呢?
PHEV的三种类型并联式插电混动
内燃机增程式插电混动
氢燃料增程式插电混动
很多人会把所谓的“氢燃料汽车”独立于新能源电驱汽车之外,认为这是一种由海外企业发明的“高新科技”。然而这是对技术的一无所知才会出现的错误理解,氢燃料电池并不是“动力电池”或“储能电池”,其本质是一组化学发电器。作用仅仅是消耗氢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电流,但输出的电流并不能用作直驱电动机,因为额定发电功率很低,不能满足车辆以各种速度驾驶的需求,所以此类车还需要动力电池组。
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REEV),这是此类车的真实的本质。简而言之为电动汽车加装一组“化学发电器”(燃料电池堆),将电池堆发出的电流输送到动力电池组实施充电,实现“边充边走”的增程式汽车。这种模式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使用氢燃料是非常愚蠢的;因为氢本是常规能源的副产物,但产量加上制造也只是足够工业领域的消耗。电动汽车如果使用氢则需要加大产量,而利用常规能源制造氢与节能减排相悖,用电制造氢则是得不偿失。
因为一公斤氢只能在电池堆反应出20kwh左右的电,但制造一公斤氢需要消耗的电能超60kwh,如此之高的能耗真的有普及的价值吗?其次燃料电池堆的制造需要使用大量的铂金,一组小功率的电池堆的造价也要数万元;结果导致一台毫无驾驶乐趣可言的增程式电动汽车,以10万的品质定出了40万左右的指导价,相信C端用户是不会蠢到选择这种车的。所以氢燃料增程式汽车在全球所有汽车工业成熟的地区,保留量平均都是四位数或三位数。
氢燃料增程式电动汽车已经被否定了,因为发电效率太低且功耗太高,高过使用内燃机(油动车发动机)带动发电电机发电的组合。目前大量在商用车领域普及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多为大巴车/公交车),其增程系统以小排量低扭高功率柴油机作为发电机组,参考某增程中卡的1.2升双缸柴油机,其驱动的是一台超1000N·m的10米级货车,功耗相比燃油版同款车就像是乘用车与货车的差异。
现阶段只有发电功率远超氢燃料电池堆的“柴电机组”更适合增程汽车,不过此类车只适合不追求驾驶乐趣的商用车,以及定位低端的混动乘用车。因为传统并联式插电混动汽车同样能够实现增程驾驶模式,但内燃机却比增程器汽车多出“可参与驱动”的功能,也就是能够实现HEV油电混合模式;此类车的性能可以得到传统“发动机+多挡变速箱”的动力加持,配合高效率的电驱系统能够实现“1+1>2”的性能标准,所以目前最理想的混动系统是并联式PHEV,参考DM系列平台。
总结:汽车能源未来形态一定会纯电,只要动力电池成本下探,或针对小型车的无线充电道路、针对大型车的架空接触网充电道路能够建设,电动汽车的普及就算势不可挡了。在过渡期内会以高端并联式混动、中低端增程式插电混动为主,氢燃料增程式汽车只是一个汽车发展史上的笑话,是一些曾经的海外垄断企业的妄图自救的阴谋而已。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共享天和MCN头条号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新能源汽车的前世今生是什么?
新能源汽车的前生今世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第一轮败给了燃油动力汽车之后,未来再次给了这种车巨大的发展空间。
新能源汽车中普及率最高的类型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汽车,其中电动汽车在百年之前已经风靡一时甚至成为当年的“贵族宠物”,其中涉足电动汽车制造的知名度人物不得不提以下两人。
①·爱迪生,这位在小学课本中必然会出现的“伟大发明家”是推动电动汽车发展最狂热的一份子,然而大多数人不了解的是爱迪生也是一位残酷的资本家。了解“特斯拉线圈”的人大多认为特斯拉才是真正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部分发明真是剽窃或侵占特斯拉的发明,促进电力行业发展为电动汽车普及打下基础的人可以理解为特斯拉。
在基础打好之后爱迪生把目光放在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因为早期的内燃机或蒸汽机汽车稳定性可谓非常之差,而且NVH的体验也不比马车出色;而使用电机的电动汽车相比内燃机汽车几乎无振动、无噪音,所以推广电动汽车开发这块市场也就成为了资本家爱迪生的毕生愿望;但【爱迪生照明】并不生产汽车所以需要借助一块跳板,这块版就是福特。
②·享利福特是福特汽车的创始人,这个人曾经也是【爱迪生照明】的员工之一,不过福特比特斯拉更有远见——跑的比较快。在离开这家公司后经过了多次创业成立了福特汽车,知名度极高的福特T型车自上市一度风靡,不过这台车是燃油动力。
爱迪生看中了T型车决定与福特合作,以T型车为基础打造了EV·T,在生产后虽然有镍铁电池重放次数低和续航里程短的问题,但在当时也能够成为高端汽车的选择之一。理论上这一节点又是科学技术爆发式增长的阶段,电动汽车本应得到快速的发展;不过这一节点迎合了一战而战场是没有充电桩的,而且石油开采技术也有了飞速提升,这些石油大亨与科学技术出身的企业家有本质的区别,EV·T的基础资料在不正当的竞争中被付之一炬,自此电动汽车断代了。(下图为早期的电动公交车,使用轮毂电机)
回到21世纪,在新纪元让电动汽车真正回到公众视野是国产汽车品牌比亚迪二次推广了这种车,比亚迪公司初期是依靠储能电池起家,在制造汽车之前已经成为电池行业的全球前三强。有了电池技术的储备制造电机和控制系统对于IT类技术型的企业而言难度并不高,而能解决电池汽车核心问题造车则要简单的多。
所以比亚迪汽车同时扮演了爱迪生和福特的角色开始独立研发生产电动汽车,量产车自王朝系列开始一次次的颠覆了大众对汽车性能和NVH的认知;同期以特斯拉命名的美国品牌电动高端跑车也吸引力很多人的注意力,在两个品牌共同的影响力下电动汽车逐渐被公众接受。即使短期内有续航里程较短、汽车价格过高的问题,但长远的看发展这些问题都能一一被克服。
而预测电动汽车有未来的原因在于传统能源的储备,也就是石油终将被消耗完。
石油不可再生论目前没有任何一家科学机构可以推翻,在没有再生能力之前每天数百万桶的消耗已经让石油储备出现危机;尤其是非产油国或对石油进口进来比较严重的国家比如我国,不能摆脱国际市场对石油的控制则没有主动权,石油俨然成为了国产发展的基础。
那么利用电气化让车辆从消耗传统能源,转型为消耗可以利用光伏、风能、水电和地热能等方式,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获取的电能则可以摆脱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从而充实战略石油储备保证国家安全。
而且电动汽车的动力蓄电池可以梯次利用作为电力储能电池,使用周期30~50年,这是促进新能源发电比例加大的基础,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则能有效良性发展。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电动汽车势必成为燃油车的替代车型,电动汽车潜力无限大。
(上文由天和Auto撰写,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电动汽车能不能买?
谢谢邀请。
电动汽车, 最好在满足一些必要的前提的情况下再选择购买,
否则购买后使用的时候后会觉得很别扭。
前提一:购买目的是用于日常通勤,而非长途出行;
现在电动车的官方续航里程是越来越长,
但是,这依然无法避免电动车车主,在用电动车跑长途的时候产生续航焦虑;
总会不自觉的去查看续航里程,查看电量存量;
总会不自觉的去对比电量下降速度,对比这样操作会不会比那样操作更费电;
总会不自觉的去先期寻找下一个充电站,去担心下一个充电站里充电桩能不能用、够不够用,去担心届时充电的车辆多不多,等待的时间长不长。
所以,当购买电动车只是用于日常通勤的时候,才能避免碰到类似的续航焦虑。
前提二:有固定的停车位,且停车位允许安装充电设备;
这个很好理解,方便充电嘛,不用费劲外出去找充电站、充电桩,就不多解释了。
只是要提醒一点,要注意当电动车多了以后,私家车位上安装充电设备和充电的行为会不会被禁止。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充电设备和充电行为会直接牵扯到车位所在小区及更上层的变压器容量。
举个例子来说明:
A小区有80户家庭,峰值用电功率为 80瓦;
A小区的变压器的功率为100瓦,峰值用电时余量为 20瓦,安全上绰绰有余;
当要安装充电桩时,单个充电桩峰值功率为2瓦,
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小区的电力余量最多能承受 7 – 8 个充电桩;
于是问题来了,小区可是有80户家庭;
7-8户家庭装了充电桩之后,还想装的家庭怎么办?
大家都是业主,不可能厚此薄彼;
小区变压器扩容吗?
先不说这大几十万的更换费用谁掏,
当提出小区电力扩容时,又会碰到片区电力容量限制,哪个小区先扩容的扯皮问题。
所以,一定要确定车位允许安装充电设备。
@回到车上,分享驾驶经历和经验。
关于【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认知总结】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