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洲新能源待遇怎么样,为何被诸葛亮一再打压最终抑郁而死?
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来到荆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关羽襄樊战败、刘备彻底丢失荆州,这近十九年的时间里,刘备集团在荆州地区,的确得到了相当一批才干之士。
根据张大可先生的《三国史研究》考究,三国蜀汉时期的荆州籍有名有姓的官员一共有着六十六人,占据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在这些人才中,有着一个人,在诸葛亮的评价中,是与凤雏庞统齐名的存在,当时,孙权派人问诸葛亮,谁可以与他一起治理政务,诸葛亮回答道:
“庞统、廖立,都是楚地优秀人才,他们能同我一起共兴治国大业。”
而题主所说的那位被诸葛亮压制的人才,就是这个廖立,廖立,是武陵郡临沅人,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领有荆州牧时,廖立被征召为荆州从事。
对于廖立,刘备很是赏识礼遇,使得不到三十岁的廖立,被刘备任命为了两千石级别的长沙郡太守。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四月,东吴吕蒙偷袭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时候,廖立放弃长沙逃跑,只有零陵郡郡守郝普坚持不降。
等到刘备率军来到公安后,不仅没有责备廖立,反倒继续重用,以其为巴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后,廖立成为了侍中。
直到此时,廖立依旧在蜀汉受到相当的礼遇,可是,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驾崩后,时任长水校尉的廖立,却是为了过嘴炮之瘾,最终将自己埋葬。
廖立这个人其实在蜀汉并没有体现出多大的政治作用,但是此人气量狭小,私心过重,又自认为是天下奇才,应该仅次于诸葛亮,所以,在刘备驾崩后,因为不满人事安排,廖立的嘴炮对象从刘备到朝中大臣,全部涉及。
廖立本身就看不起东州派的李严、王连,又不喜欢同为荆襄派的向郎、郭攸之等人,可是,李严成为了托孤二号人物,王连从盐府校尉调任丞相长史,向郎继任王连为丞相长史,郭攸之则也是成为了侍中。
可是他廖立却不受重用,因此,他对丞相掾李邵、参军蒋琬说道:
“军队应当远征,你们几位又擅长谋划军事。过去先主不取汉中,而前去与东吴争夺南方三郡,结果还是被吴人夺去,白白地劳累军士,无功而归。”
“后失掉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巴地,几乎丢失整个州。后到汉中,又使关羽死后连骨头都收不回来,上庸又遭惨败,白白丢失一方土地。”
“这是关羽仗恃自己的勇威声名,带兵作战无方,主观臆断任性而所致,故此前后几次丧师失众。如向朗、文恭,都是平庸之辈。文恭任职治中毫无章法。”
“向朗过去信奉马良兄弟,吹嘘他们是圣人,现在任职长史,一向善于和稀泥。中郎郭演长,是盲目随别人打转转的人,不可与他共谋大事,却让他当上了侍中。如今处在衰微之世,要任用这三个人,确实不当。王连乃流俗之人,一旦聚敛贪狠,使百姓困苦不堪,以致闹到今天这种地步。”
李邵与蒋琬一听,吓够呛,直接把这话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也是很震惊,因为廖立上喷刘备湘水划界与汉中争夺战。
又涉及到了张飞在三巴与张郃的交战,还把关羽襄樊之战骂的一无是处,至于东州派的李严、王连,荆襄派的向郎等等,则根本就是啥也不是。
这不但是不尊不敬,更是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维持的东州派与荆襄派的和谐,所以,生气的诸葛亮当即弹劾廖立,而且诸葛亮这篇奏疏写的很有威力:
“长水校尉廖立,坐井自大,贬论广大朝士,公然指责国家不任贤达之士而用平庸之人,又说万军统率者都是些不中用的混小子。”
“谤先帝,诋毁群臣。当有人说到国家军队简练、建制分明时,廖立傲慢地仰着脸望着屋顶,勃然变色叱责那人说:‘有什么可称道的!’诸如此类情况不可胜举。”
“一羊乱群,都能造成危害,何况廖立官任高职,中层社会以下谁能分辨他的真伪?”
在这封奏疏里,廖立成为了害群之马、井底之蛙,看谁都不顺眼,也就没有留着任用的必要了,所以,最后廖立被贬汶山郡,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后,廖立虽然愿意打嘴炮,谁也不服。
可是,他还是佩服诸葛亮的,他流泪叹息的说道:
“我们最终要成为异族的奴役呵!”
因为他与李严一样,明白只有诸葛亮才会任用自己,就这样,廖立最终老死于汶山郡。
刘禅为什么愿意娶张飞的女儿?
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立长子刘禅为皇太子。同年,刘备亲自做主,为皇太子刘禅举行大婚、迎娶张飞之女为妻,史称“敬哀皇后”或“大张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刘备没什么让儿子娶张飞的女儿而不是关羽的女儿?
在这里先纠正不少人的一个认识误区,真实历史上并没有所谓“桃园三结义”之说。正史上通常都是说刘备与关张“亲若兄弟”或刘备与关张“恩若兄弟”,从来没有刘备与关张结义的说法,更加没有什么二弟、三弟之分……换言之,关羽和张飞对于刘备而言并没有谁轻谁重、谁前谁后,都是下属。某种程度上,刘备或许还更加信任张飞一些!
为什么这么说呢?关羽曾经有过降曹的记录,不论关羽出于什么原因后来又投入了刘备麾下、也不管后世如何洗白这件事,关羽曾经投降曹操并且接受了曹操以汉献帝名义给予的列侯爵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相对于一直追随自己、更加根正苗红的张飞,刘备对关羽心中多少还是有根刺的……只不过,关羽是难得的可用之才,而且降曹也的确事出有因,刘备这才既往不咎、继续重用。但是,刘备心中恐怕还是更加信任张飞一些。
刘备与张飞联姻目的何在自古以来帝王家就没有纯粹的婚姻,历朝历代无论帝王本身还是皇子、公主的婚姻,几乎都是政治联姻。刘备娶了寡妇吴氏(穆皇后)本身就是一桩赤裸裸的政治联姻!他让儿子迎娶张飞的女儿很难不让人往政治方面联想。那么,刘备与张飞联姻的目的何在呢?个人认为,无非两大目的。
制衡益州土著势力
刘备入川之后,出于安定益州的政治考量,娶了刘璋的寡嫂吴氏为妻,将益州土著势力由敌对方变为了自己的“可用之人”。尤其是在册立吴氏为皇后之后,益州土著势力一跃成为了蜀汉政权的首席外戚!很显然,刘备对这些人并不信任,让他们继续做大很可能会威胁到刘备自身和儿子刘禅将来的权力和地位。那么,谁可以用来制衡益州土著势力呢?
用马超、黄忠那些后来加盟的“外来户”肯定是不行的,刘备对他们都不完全信任,又怎么会用他们来制衡益州土著势力呢?用诸葛亮?那就更加不可能了!从刘备临终前的人事安排来看,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是有限度的,并不那么信任……更何况,彼时的诸葛亮更侧重于文臣的角色,用他来制衡益州土著势力势必要给他释放放权、尤其是兵权。很显然,刘备并不想这么干!
那么,就只剩关张了。彼时关羽已死,张飞当仁不让!张飞是刘备的旧班底、对刘备忠心耿耿,加之一直统兵在外,在军中影响力颇深,无须再额外追加兵权,用他制衡益州土著势力是最佳人选!比诸葛亮更让人放心,操作起来也更加简单。更重要的是,张飞长期在外,与益州土著势力没有发生过什么实质性矛盾冲突,与刘备带进益州的旧班底关系也相对比较融洽,用他各方面势力都比较容易接受。
牵制诸葛亮
对于诸葛亮的历史定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人说他是“霍子孟第二”!但是,无论怎么说,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权势鼎盛、近乎架空了后主刘禅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他前后两篇《出师表》中“老子教育儿子”的态度也能看得出,这个人恐怕不是单纯“忠臣”那么简单。从刘备临终之前的人事安排我们也能看得出,刘备对诸葛亮这个人恐怕是有所保留的,并不信任!
章武元年,诸葛亮正式出任文官之首——丞相一职。这是东汉末年才再次出现的一个职务,在诸葛亮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有曹操出任过这一职务。因此,诸葛亮本身就已经非常值得刘备忌惮了!加之诸葛亮长期担任刘备军事智囊,在军中也有一定的人脉。如果再给诸葛亮委以兵权,很可能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刘备在世问题或许还不大,可刘备去世之后呢?谁来牵制诸葛亮?于是,刘备想到了张飞,纵观整个蜀汉政权,有资格和诸葛亮一较高下的,恐怕也只有关张了。
只可惜,张飞不久之后便遇害了,这也让刘备最初的设想化为了泡影……因此才有了后来刘备临终前拔高益州土著势力、让李严与诸葛亮同受顾命的权力格局。其实,这完全是刘备的无奈之举,他最初是想用张飞、诸葛亮和益州土著势力形成“三驾马车”的权力平衡,最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诸葛亮与益州土著势力分权的权力格局。
刘禅为何要娶小姨子虽然张飞死了,刘备不得不选择了另外的权力格局。但是,为了牵制另外两方势力,刘禅即位之后,依然利用“恩亲”的理由在不断拔高张氏外戚的势力,张飞的儿子兼继承人张绍后来还出任了蜀汉政权的侍中兼尚书仆射之职。虽然张氏外戚势力与其他两股势力相比实力要弱一些,但也不失为牵制另外两方的一股重要势力!
诸葛亮去世之后,旧班底势力有所削弱,益州土著势力有所抬头。为了抑制益州土著势力,与旧班底势力关系密切的张氏外戚势力自然成为了刘禅牵制益州土著势力的利器。与此同时,对于姜维等人,张氏外戚势力同样是一种牵制力量!张氏外戚势力的两面性注定了他对刘禅维持朝中权力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敬哀张皇后去世之后,刘禅又迎娶了小姨子“小张后”。说白了,就是在巩固这层政治联姻,加上张氏外戚势力的分量!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从他玩的一些列权力平衡来看,这个人的帝王权术即便算不得炉火纯青,恐怕也是相当厉害的!否则,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凭什么还能做那么久的实权皇帝?这恐怕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能够做到的,不是吗?
刘禅为何不娶关羽的女儿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是关羽有没有女儿!史籍只记载了关羽的儿子关平(亲的,不是养子)和关兴(英年早逝),并没有关于关羽女儿的记载。从张飞两个女儿的归宿来看,如果关羽有女儿,基本上也是政治婚姻居多,所有史料都没有记载似乎可能性不大。因此,很可能关羽根本就没有女儿!没有女儿,刘禅娶谁?娶关平、关兴吗?
就算关羽有女儿,恐怕章武元年的刘备也不太可能选择他的女儿!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刘备选择张飞的女儿做儿媳是有深层次政治考量的。彼时的关羽已经在樊城兵败被杀,根本起不到牵制益州土著势力和诸葛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关羽是因为轻敌兵败被杀的。虽然刘备后来以为关羽复仇为借口对孙吴用兵,但心中恐怕早就恨死关羽了!又怎么可能立关羽的女儿为太子妃?
除此之外,就算关羽活着,恐怕也未见得是刘备的首选。降曹的那些旧事就不去说了,史载关羽这个人比较自负,与同僚、尤其是文臣的关系都不太融洽。这或许也是刘备把他派去镇守荆州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留在成都除了得罪人,恐怕也没什么用。作为权力平衡游戏的参与者,不仅需要争斗、更需要妥协,很显然目空一切的关羽很难做到与对手妥协……用他来搞权力平衡,很可能会像汉武帝留下的那四位辅臣一样,斗的一塌糊涂、让权力天平发生无法逆转的倾斜!这不是刘备希望看到的。张飞则不同,这个人除了醉酒之后喜欢打骂下属之外,人际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与各方势力相处得都比较融洽,如果您是刘备,您选谁?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刘备给儿子娶媳妇儿可不是现而今老爹给儿子娶媳妇儿那么简单,你想娶谁就娶谁。这背后涉及到多股势力的权力较量以及刘备为儿子刘禅顺利接班营造新的权力格局的需要。很显然,关羽达不到刘备的要求……因此,这个太子妃只能是张飞的女儿!就算关羽活着而且有女儿,也没他的份儿。
至于刘禅续弦娶了小姨子,恐怕也不是什么姐夫与小姨子的风月故事,这背后同样是出于权力平衡的考量。自古帝王家就没有婚姻自由!生在帝王家就注定了你只能娶权力而不是娶女人……这或许就是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吧,妻无法决定,帝王们也就只能在纳妾上作文章了。
魏蜀吴三国的国主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作为东汉之后的又一个乱世,从诸侯混战,到三国鼎立,最终天下归晋再度一统,那么魏蜀吴三国的亡国之君,在国家灭亡之后又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呢?事实上,相对于后世的亡国之君来说,蜀国刘禅、魏国曹奂、吴国孙皓已经算是极为幸运了,他们全部得以善终。
蜀国刘禅:乐不思蜀蜀国实际上乃是魏国所灭,景耀六年(263年)夏,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率兵大举伐楚,邓艾偷渡阴平直奔成都。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极力主张投降。刘禅先后拒绝了北地王刘谌、 南中监军霍弋的主战请求,向邓艾大军投降。
刘禅投降之后,命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虽然最终投降,却意图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结果事情泄露,姜维和张翼等均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蜀国灭亡之后,刘禅被移居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关于刘禅迁居之后的生活,史料虽无详细叙述,但从只言片语来看,除了寄人篱下和行动受限之外,生活应该还算不错。司马昭曾经问他“颇思蜀否?”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便是“乐不思蜀”的典故了。刘禅如此说,或许只是为了保住性命,但同样不难看出,刘禅的基本生活至少是有保障的。
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这个年纪在古代也算是高寿了。
魏国曹奂:待遇最好的亡国之君甘露五年(260年)五月,魏帝曹髦被杀,司马昭与大臣改立曹璜(后改名曹奂)为帝。然而,曹奂虽然是皇帝,但朝政和军队却均掌握在司马氏手中,曹奂只是个傀儡罢了。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初九,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相国之位。十一月十二日,司马炎篡魏建晋,史称晋武帝,魏国就此灭亡。两天之后,曹奂被迁居到金墉城。十一月十七日,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立于邺城,同时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的权力,而且上书可以不称臣,受诏可以不拜。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曹奂在陈留封国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谥其为元皇帝。其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更为讽刺的是,由曹奂开始的这个陈留封国,竟然一直传承到了南朝齐时期,传承长达214年,比晋朝还要传承的久。
吴国孙皓:迁居洛阳吴国是三国之中最后一个被灭的,天纪三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命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兵分六路大举伐吴。
此时的东吴根本无法抵御晋朝大军的进攻,天纪四年三月壬寅日(280年5月1日),孙皓按照胡冲的建议,孙皓最终决定投降,东吴就此灭亡。孙皓投降之后,与家人一起被送到晋都洛阳,司马炎将其封为归命侯,就此居于洛阳。
孙皓在洛阳的日子与刘禅差不多,行动或许受限,但生活仍有保障。四年之后,即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很多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来自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因为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成一个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时不时拿出几个锦囊妙计就能轻易击破百万大军的神仙一样的人物,所以当大多数人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时,就完全否定了三国演义中神化的诸葛亮,这个理论叫:诸葛亮的厉害是三国演义神话出来的,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能力一流,军事能力一般,而且还不懂得用人,一人独揽大权,第一次北伐用马谡的这样的庸才是用为培养亲信势力,在军事上诸葛亮毫无建树,北伐没有一场胜仗,没有一次大功。
这就是某些人眼中的诸葛亮,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真是如此吗?也许陈寿在正史《三国志》中可以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诸葛亮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陈寿为诸葛亮这个臣子单独作了一传,整本三国志中享受这个待遇的,只有蜀汉丞相诸葛亮与东吴丞相陆逊,除此之外,只有帝王或者君主才有资格独立一传,比如曹魏方面曹操、曹丕、曹睿三位帝王单列一传,蜀汉方面先主刘备与后主刘禅单列一传,而东吴方面只有吴主孙权单列一传,换句话说,整个三国人物,陈寿认为:除了魏、蜀、吴三国正式君方之外,最突出的就是诸葛亮和陆逊,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地位的认可。
陈寿除了记载诸葛亮生平事迹之外,在诸葛亮传中,为诸葛亮整理了生前所有的著作、表文、书籍等资料,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隆中对》、《出师表》将来自陈寿的整理,这些千古名文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就是陈寿对诸葛亮生前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且为诸葛亮整理出生前的文章24篇,目录在诸葛亮传中。
隆中对
要知道诸葛亮所效忠的蜀汉,是陈寿所代表晋朝的前身魏朝的敌人,但是陈寿能把诸葛亮生前的资料整理得如此清楚,足以见陈寿非常用心,是实事求是的,同时正是因为诸葛亮巨大的影响力,才促使陈寿这么做,影响力来自诸葛亮的才能,那么诸葛亮有哪些才能呢?
看看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就知道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用了一大段话从三个方面评价了诸葛亮,第一个方面是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比如安抚百姓,显示威仪,制定官职,遵从制度,广开门路,广布公道,奖励忠益者时即使与诸葛亮有仇也会奖励,处罚犯法者即使与诸葛亮私交很好也一定会处罚,这叫秉公执法。
出师表
陈寿评价诸葛亮的治国能力直接评价为“治之良才”,就是治国的良才,可以和管仲、萧何这样的名相相媲美,这个评价够高了吧,整个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管仲和萧何,而诸葛亮能达到管仲和萧何这样的才能,也算得上历史杰出了。
第二个方面是诸葛亮的为人。陈寿说诸葛亮死在国内,百姓都很敬畏并且爱戴他,蜀汉刑法虽然严厉但是没有人埋怨,因为诸葛亮处事公正、依法办事,没有人有怨言,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对待政敌李严的,再看看司马懿是如何对待政敌曹爽的,诸葛亮只是罢免了李严,李严还对诸葛亮抱有任用他的希望,因为李严知道,诸葛亮用人不论亲疏,李严知道诸葛亮是唯一可以用他的人,所以,诸葛亮去世时,李严才知道,从此之后不会有人再用自己,于是也因病而去世,这就是诸葛亮的个人魅力。
诸葛亮
第三个方面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这应该是争议最大的方面,陈寿评价诸葛亮治国能力的话是: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无法成就功业,所以说随机应变这些军事才能,大概不是他所擅长的!陈寿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是他所擅长的,而且还用了一个不太确定的词语“大概”。
诸葛亮确实是连年北伐,确实没有完成大业,这是必须是承认的,但是能够率领弱势兵力,数次攻打实力强劲的曹魏,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军事能力,你再看看,整个三国还有几个人能达到这种率领弱势兵力攻打强国的例子?你要知道,在战争中能够处于主动进攻的一方,一定是实力强大的一方, 如果你实力弱于对方,是无法发起进攻的。
诸葛亮所代表的蜀汉政权实力当然是弱于曹魏政权的,诸葛亮是用自己的才能加持,把自己才能变成蜀汉的软实力,然后利用这种软实力变为硬实力,发动对曹魏的主动军事进攻,一个强国老是被弱国攻打,还只能防守,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不容易,诸葛亮就是用自己的军事才能来弥补。
司马懿与诸葛亮
如果要举具体的事例也有,司马懿一生在战争中输给谁过,唯有诸葛亮,司马懿一生是战无不胜的,从来没有败绩,只有输给诸葛亮过,要知道司马懿的背后所代表的是强大的曹魏,是绝对的实力,但是司马懿只能防守,虽然防守也是一种策略,但这绝对是在主动进攻不能取胜的情况下采取的策略,因为司马懿如果和诸葛亮率领同样的兵力,进行一场实力相等的战争,那么输的只有司马懿,能让司马懿这个天下枭雄折服的也只有诸葛亮了。
北伐是没有成功,不是诸葛亮的能力不行,而是天下大势曹魏与蜀汉的绝对实力对比所导致,北方的曹魏在诸葛亮北伐时是铁板一块,是统一的政权,上有明君,下有贤臣,整个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诸葛亮又如何能逆天行事打败曹魏呢?北伐只是诸葛亮履行理想和承诺并维持国家稳定的一种手段,诸葛亮又何尝不知道北伐不能成功呢?
诸葛亮北伐
所以,陈寿评价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话,是和诸葛亮的治国才能相比较的,因为诸葛亮的治国才能是100分,军事才能是95分,所以陈寿用了一个大概的语气词,因为他并不确定,或者他想表达的并非自己的本意。
所以,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很高的,要理解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能断章取义以那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定论,而是要联系诸葛亮整个军事生涯的成就来做评价,另外,诸葛亮可有军事著作《便宜十六策》流传于世,同时他是公认的军事家,后世位居武庙十哲之一,与姜子牙、白起、韩信、李靖、李绩、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这些著名军事将领排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军事能力的肯定。
关于【东洲新能源待遇怎么样】和【为何被诸葛亮一再打压最终抑郁而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