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一生一件事。”
原标题:毕生致力于乡村教育与阅读,91岁的麦德静——
在故园,书香最香
人物简介
褪色的木窗框,古朴的书架。颤抖的手从整齐的书中取出一本,轻轻地打开书页,老人的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
老人名叫马德静,是云南腾冲腾越街道下绮罗社区绮罗图书馆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建馆百年,藏书数万册,云南腾冲,有这样一座乡村图书馆。工资的传承,绮罗图书馆一直坚守着接纳退休人员提供志愿服务的传统。
购买图书、整理分类、管理古籍、登记借阅……今年91岁的马德静在图书馆服务了35年。“我有一套住了60年的老房子和两套在这里的房子,”马德静说。
“需要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人们可以读很多书。”
与图书馆的缘分可以追溯到玛德静的童年。
1931年12月,马德静出生于云南腾冲的书香门第。父亲马寿山是绮罗图书馆的创建者之一。1919年,新文化运动盛行,火种撒向云南。在当地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社会人士的倡导下,绮罗图书馆诞生了。
踏进木地板,吱吱作响,翻阅着最新的书籍和报纸,童年在图书馆的快乐时光一直铭刻在麦德静的回忆里。“当时图书馆有脚踏风琴、印刷机、动植物标本等,供读者参观使用。”。马德静说,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有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让人们能够多读书。
1951年,马德静来到云南偏远农村,辗转执教。有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但马德静在放学后帮忙补习。当有学生看不懂书时,马德静自掏腰包,给他们买书和学习用品。
1987年,马德静辞去教师职务,但他没有选择在家休息,而是自愿到绮罗图书馆当志愿者。当时绮罗图书馆无法容纳不断增长的藏书,也无法满足村民的阅读需求,新馆建设迫在眉睫。
为了筹措资金,马德静四处奔走,印刷了500多封信,寄给有关部门和关心家乡事业的人。不久,捐款和书籍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图书馆的新楼建设迅速开始。
建设期间,马德静不畏劳苦,严格检查工程质量,“直到新馆完工那天,我的心才松了一口气。”。
有钱的钱,有力量的力量,有书的捐赠…村民们争先恐后,不求回报。如今,图书馆外的石碑上刻着重建图书馆的捐款明细。“有一位卖蔬菜的老太太,那天早上扛着蔬菜卖了8角8分钱,最后全部捐给了图书馆。”马德静回忆说,“记录这些都是为了告诉后人绮罗村民们有多重视读书。”。
“我想为家乡多做贡献,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多做一点贡献。”
在图书馆内,对图书馆的建设、重建、管理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和社会人的照片墙很显眼。因为玛德静是图书馆多年发展的见证,所以她经常把这些照片饱含爱意地观看。
绮罗图书馆现有藏书3万多册,每年接待读者6000余人次。自1919年成立以来,保留了由志愿者管理的传统。据统计,自1990年新馆建设以来,已有70多名退休老人参加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马德静35年来一直在图书馆默默服务。
不管晴雨寒暑,每天早上,马德静都会第一个到达图书馆,整理书籍,把读书室打扫干净,连院子里的花草都被马德静照顾得生气勃勃。村民们说,绮罗图书馆拥有如此好的阅读环境,与麦德静的辛苦是分不开的。
30年来,马德静先后担任三位副馆长兼出纳,负责图书馆购书、整理、编号、货架等工作。马德静刚到图书馆时,馆内图书目录管理混乱不堪,村民们都想借书,光是找书就花了很长时间。
为了进一步规范图书管理,马德静专门去县图书馆学习。分类管理、贴标签……麦德静掌握图书管理方法后,立即返回绮罗图书馆进行分类整理。清晰的分类显示,整齐的标签清册,图书重新整理后,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方便了村民和同学们借书。
图书馆里有很多珍贵的古书,麦德静仔细检查、晾晒,珍爱珍爱的古书。
在麦德静的动员下,丈夫段德也来到图书馆做志愿者,一起提供志愿者服务,一起捐助奖学金。村民们对夫妻俩的付出赞不绝口。不仅如此,多亏了麦德静,很多人加入了图书馆志愿者队伍。“在我有生之年,我要为家乡做更多贡献,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一点工作。”。马德静说。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安静、认真地看书。”
“读这本作文书,教别人写和写,你们要学习,把文章写得更清楚,更好……”走进图书馆,马德静认真地向孩子们解释着书。村里的孩子们都知道,绮罗图书馆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字迹秀丽,笑容可掬。
每次学生来借书,马德静都会在借书登记后,向孩子们传授读书的“小秘诀”。“为了多读好书,在书海中快乐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向孩子们推荐合适的书。”。马德静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朗朗的读书声,快乐的笑声。桃李满天飞的她,最大的学生只有70多岁,而现在来图书馆读书的最年轻的孩子,才刚上小学一年级。
“造福乡邦”。图书馆的入口处刻着四个蓝色有力的大字。小乡村图书馆能持续一百年,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过去在农村,人们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但绮罗村民们接触到了,可以阅读各种图书报纸。”。麦德静深深地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它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并将其信念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以前村民李宗想搞种植业,但在电脑、手机不普及的时代,学习种植技术很难。绮罗图书馆的《樱桃栽培技术与管理》成了“时雨”。至于樱桃的种植方法、种植时间、生长习性如何,从最初的实验到后面连成一片的樱桃林,绮罗图书馆的这本书给了李宗很大的帮助。
目前,依托绮罗图书馆,当地成立了下绮罗社区启发老年服务团队,以麦德静名字命名的志愿者工作室成为新时代文明的实践点。每逢假日,图书馆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搭建阅读学习平台。“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安静、认真地看书。”。马德静说。
传递绵延的文化力量
第一次来到下绮罗,令人惊奇的是,小乡村有一座历史悠久、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历经百年,村庄几经变迁,这个乡村图书馆依然屹立不倒,代代相传。
这与当地村民对文化知识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为了建设图书馆新馆,有钱,有力量。在图书馆前的石碑上,记录着捐助建设的人,有爱国华侨10万元爱心捐助,也有村民几毛几元的微薄付出。不分老幼,村民们毫无报酬地接力守护着图书馆好几代人。图书馆的志愿者名册上,有夫妇,有父子,有兄妹。绮罗图书馆至今仍扮演着教化乡梓的角色,与他们的付出密不可分。
从诞生之初,绮罗图书馆就成为当地人接受新思想、吸收新知识的重要场所,如今已成为村民们重要的文化家园。坚持书香,是麦德静的愿望和使命,传递着绵延不绝的文化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