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迈科新能源怎么样,珠海有什么好厂门槛低?
如果选择在珠海务工,就首先要知道企业招工旺季,这时候用工紧张招工难,企业用工缺口相应要大些,许多部门和职位比平时需求要多些,此时企业对用工要求(门槛)低些,特别是学历高,有技术特长的,很容易找到好的工作。一般来说,好的企业是很少缺人的,一旦招工时,来应聘者肯定非常多,竞争就很激烈了。由于企业待遇好,对用工要求肯定要高些,是熟练工种和懂技术的就有优势了。不管在哪个公司干,高职位,特殊技工肯定要比普工和一般技工待遇要好,就看你个人能力和运气了。好就说这些,下面我介绍下珠海己知觉得好的公司以作参考:在珠海工作待遇好的,大家都普遍认可的有格力电器、魅族电子、丽珠医药、健帆生科、金山软件,还有爱墨科技、晨新科技、银隆新能源、迈科智能、博杰电子、运泰利、伟创力、德豪润达等公司。最后祝:各位都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二战中的高加索石油之争情况如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内燃机取代了战马和以煤为燃料的机车,从而确立了石油作为国力因素之一的重要地位。在远东和欧洲,石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都至关重要。日本人在攫取东南亚石油资源的同时,攻击珍珠港以保护侧翼。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最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夺取高加索的油田。
1942年7月1日,在德军大举进攻苏联一年之后,希特勒在德国法西斯南方集团军总部会议上称:“如果我得不到迈科普及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就应结束这场战争。”同时,高加索的石油对当时的苏联能否顶住法西斯进攻并取得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到1942年夏季,随着乌克兰、白俄罗斯、顿巴斯等地区的失陷,苏联的经济基础严重地被削弱了。在当时局势下,保卫高加索对苏联来说具有第一位的战略和经济意义。苏联战前在高加索已经建立起了大型的燃料能源基地,北高加索与外高加索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全苏联总产量的86.5%和65%。巴库地区的原油产量占全苏联总产量的75%。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巴库的炼油厂生产着红军及其他作战技术装备所需的特种燃料油。
为了占领高加索产油区,希特勒德国制定了代号为“爱琪尔维依”的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占领高加索产油区以及进一步夺取近东石油。与此相配合的还有“土耳其计划”、“东方计划”等。希特勒在计划中拟定了具体的路线、方向和目标,包括翻越高加索山脉,夺取迈科普、格罗兹尼、巴库等产油区,并于1942年9月占领伊朗—伊拉克边界的山隘,以便进攻伊朗和伊拉克,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
苏德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时,苏联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1942年夏季高加索军事形势不利于苏军,红军退却,所以如何使敌人无法得到高加索的石油,就成为苏联领导人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
当时,不仅德国人要夺取高加索,同盟军也想插手高加索。1942年3月初,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讨论高加索的防务问题。1942年夏末至秋初,英美力主将自己的军队部署到高加索。而印度战区的英军指挥官也担心高加索一旦被德军攻占会直接威胁到印度英军的右翼,进而再次提出进军高加索油区的要求。
苏联方面为此做了详细的部署,随着战线向西高加索山前的推移,苏军的抵抗也愈来愈猛烈。苏联的石油工业第一副部长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石油工程师和苏联内务部的爆破专家,拟定了石油开采的停产工艺及油井长期封闭的方案。有关参加此项计划的人员事后回忆说:“如果让敌人得到石油,我们就将被枪毙;如果石油产地在尚不会被敌人占领的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破坏,我们面临的也将是同样的命运。”因此,在战时,对油田的保卫与破坏的工作,都必须在组织工作非常精确,并完全符合前线局势的情况下,才能适时、准确地进行。
1942年8月间,德军突入高加索产油区,德国人想方设法试图用高加索石油来补充自己。在迈科普油区,德军原以为能采取大量石油和燃料油储备,但他们什么也没找到。所有燃料油储备都被事先转运走了,油井被堵塞了,设备被埋藏起来或者运往后方。德军在占领库班的半年时间里,无法得到一滴石油。
战争进行到1942年11月下旬,苏军有效地抑制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消耗了他们的有生力量,不久就从战略防御转入决定性的反攻。德国法西斯不得不承认对苏战争的主要战略企图彻底失败。“爱琪尔维依”计划流产了。1943年1月1日至4月4日,苏军解放了北高加索及罗斯托夫的大部分地区,油田全部回到苏联人民手中。
在苏联红军赢得这场战争的丰功伟绩中,高加索的石油工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据战争统计,自1942年7月25日至1943年4月4日,北高加索及外高加索前线的苏军共消耗了18.4万吨燃料油,其中高辛烷值航空汽油4万吨,70号汽油及70号煤油2.07万吨,汽车用汽油9.74万吨,柴油0.59万吨,重汽油及煤油2万吨。在高加索战役反攻期间,前线苏军每天消耗燃油804吨,这些都是在崎岖山路、运输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由高加索产油区的石油工人提供的。
1943年1月初,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终于受命撤退,但他们已被苏联红军团团围住。剩下的燃料油只够德军的坦克行进32千米,但它们必须冲击48千米才能获救,所以,在1943年1月至2月初之际,陷入重围不能自拔、饥寒交迫又因缺少燃料而失去灵活运动能力的德军终于缴械投降。
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与亚洲战场的形势表明:现代战争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重。到战争结束时,德国人和日本人的燃料油罐都已枯竭。而战后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战争中,石油已成为核心问题。
德国1942年为什么不选择重新进攻莫斯科?
德国进攻莫斯科的目的是为了速战速决,套用现在的话就是“斩首行动”,就是要迅速的消灭苏联的首脑机关,按照希特勒的打算就是要消灭布尔什维克和俄国的知识分子。但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速决的企图彻底落空,而且朱可夫指挥的苏军还把德国人打回去了150~300公里,也就是“台风行动”开始前的德军出发阵地,这样要想重新进攻莫斯科的难度就会很大。
德军在1942年开始要考虑战争的长期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和资源开始进入德军的攻击目标。
巴库油田在沙俄时期就已经开采了,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能够搞到石油,一个是德军的机械化水平就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同时苏联人丢在乌克兰的几万台拖拉机也能够在动起来,这样乌克兰这个大粮仓就能够再向德国多提供粮食。1942年时,虽然德国从欧洲各地搜刮粮食,但是德国已经开始食品配给,而乌克兰这个大粮仓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肚子问题,高加索解决坦克的肚子问题。
除了距离,还有就是苏军在莫斯科方向一直保持着重兵,包括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莫斯科方向也还是保留了相当大的兵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在莫斯科的苏军还发动了现在赫赫有名的“勒热夫战役”,虽说是苏军打得很难看,但是最终也还是削平了勒热夫突出部,同时要注意的是,这还说明苏军在这个方向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兵力的。而且1942年的苏军虽然由于基干部队的大量损失,普通士兵的素质比我这样的键盘侠好不到哪去,但是苏军指挥员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还是会打败仗,但是象那种一次被德军包几十万人的大饺子再也没有发生过了,德军已经要准备艰苦的作战了。
除了这些兵力、双方态势的变化以外,德国的战争指导思想也有了变化,在进攻莫斯科时,德军的战争指导思想还是闪击战,就是要在苏联完成战争动员前把苏军击败。但是,莫斯科战役后,事实上就意味着“闪击战”的破产,德军必须考虑战争的长期化问题。而要进行战争,那么就需要对于作战方向进行一些经济、资源上的考虑。这种情况下,乌克兰、高加索方向就成为了一个十分诱人的战略方向。
这个战略方向最重要的战利品是高加索的石油,同时还能够夺取完整的顿巴斯工业区,那可是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投资地区,虽然是把工厂忙里忙慌的搬到了数千公里之外,但是矿藏是搬不走的,当然德国这个时候还无法利用这些矿藏,但是这个时候苏联也无法利用这些资源,如果能够再向前一步,那么德国最缺乏的矿产资源可就是能够得到最有效的补充。德国人去苏联就是抢这些的,抢到了这些就算美国参战,德国也能扛下来。
苏军发动的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以苏军的失利告终,苏军的南线全线崩溃,德国人一路追着苏军的屁股打到了斯大林格勒。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接近地防御中,损失巨大,但是苏军的撤退还算是有组织的撤退,所以在斯大林格勒还能够稳住阵脚。
而德军在1942年夏天在南线的进展顺利,也和苏联人自己犯的错误有关,苏联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结果是一头撞进了德国人的口袋里,虽说没有再来一个基辅大口袋,但是苏军的南翼被打的全线崩溃,以至于斯大林又来了一个227号命令,重塑军纪。
图片来自网络。
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元气大伤?
斯大林格勒会战,也叫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军事专家,一致认为它是二战苏德战争主要转折点,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2年7月17日,德国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经过6个多月的激战,德军第6集团全军覆没,第4装甲集团军部分遭受重创,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在战争中消失,大批直属部队被消灭。
根据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损失了85万兵力,其中有75万人伤亡,近10万人被俘。
苏联方面的损失更为惨重,一共有损失兵力113万。
这场战役从数字上来看,苏德双方可以说是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占到太大便宜。
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却非常悲观、绝望,感叹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众所周知,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始终占据优势,每场战争的伤亡都小于苏军,为什么斯大林格勒一战之后,德国纳粹就如此悲观?
一、让德国兵力捉襟见肘德国在东线战场最多的时候投入了500多万兵力,斯大林格勒一战就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五分之一,其中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整建制被消灭。
要知道这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即使恢复了该兵团建制,短期内战斗力难以恢复。
苏军虽然伤亡惨重,但由于苏军投入部队多,各部队只是遭受了部分损失,并没有被完全打垮,只要补充新兵进去,很短的时间就能恢复战斗力。
德国占领了15个国家,每个地方都需要投入兵力,战线太长,兵力被分散。
而对苏军来说只须保卫苏联,全部兵力可以攥成一个拳头对付德军。
苏联人口1.8亿,是德国人口的3倍,只要把征兵年龄提升、降低一岁,就可以增加数百万兵员。
所以说此战对苏联来说只是受了点外伤,包扎一下就能重新战斗;德国却是伤筋动骨,元气大伤,从此再难发动大规模主动进攻。
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希特勒变得更加急躁,采取了冒进的方式,紧接着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希望扳回一局,夺回战场战场主动权;但是适得其反,依旧遭到失败,彻底失去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正是因为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让希特勒失去了理智,采取冒进方式,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给德军造成的恶果。
二、德军士气遭到打击斯大林格勒一战,德军王牌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军中保卢斯被俘,德军全军士气受到打击,从上到下都对这场战争失去了信心,悲观情绪在德军蔓延。
有人哭就有人笑,此战之后苏军的士气空前高涨。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节节败退,德军势如破竹,苏军成建制被消灭,380苏军向德军投降,苏军士气低落,全国陷入悲观气氛中。
以至于斯大林不得不下达了惩治逃兵和战俘的“227命令”,来阻止苏军的溃败,当时苏联的形势可以用“危如累卵”来形容。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让苏军找到了感觉,恢复了自信,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坚定了苏联人民必胜的信心,能量开始爆发。
三、德国面临压力增大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向美英求助,美英给了苏联很大多援助,希望苏联能顶得住,牵制德军,减轻西线压力。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让美英看到了胜利希望,加速了对苏联的援助和对德国燃油供应基地的轰炸。
所以当德军遭受重创四面楚歌的时候,苏联获得的帮助却越来越多。
战场态势的改变让苏联的制造能力得到恢复,德国的工业能力却开始走下坡路,前线德军在为缺少燃油和弹药而发愁,甚至要在饥饿和寒冷中作战,结果可想而知。
德国的惨败也让法国、波兰等德国占领区的人民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以各种形式酝酿反抗侵略者,让德军疲于奔命。
如果说拿破仑的政治生命,是终结于滑铁卢的话: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则是希特勒军事生命的终结点。
德国纳粹从发动战争那一刻起,就是不停进攻,他的军事生命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一旦不能进攻,它的生命也就走到尽头。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了希特勒的进攻步伐,所以说这一战对德军来说是一场悲剧,是灭顶之灾。
关于【东莞迈科新能源怎么样】和【珠海有什么好厂门槛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