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通济堰建于公元前141年西汉时期,比上游的都江堰晚了110多年。 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带领人修建通济堰,“拥江水为大堰,开六闸,灌郡下用”。 六水闸——通济堰进入水闸,其渠首址成都市新津区邓公场至今仍有“六水闸街”。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运输科高级工程师陈志明表示,通济堰灌区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有门槛,因地制宜,巧妙实现灌溉抗旱等综合功能要求,没有破坏自然环境。 在系统运行中,也在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据介绍,在长期治水实践中,通济堰管理员总结了“冬关春开平梁分水”等治水原则,积累了“岁修准则”“定点飞沙”等治水经验,“用大自然黄金角引水”“砌石硬堰”“箫石”
随着灌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渠工程已不能满足灌区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通济堰改建为混凝土永久引水坝,结束了低坝引水的历史。 目前,同济堰引水流量每秒48立方米,年取水量达1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52万亩,设计惠及超百万人口。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办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始于2014年。 该评选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的发展史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水利部表示,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达140处,分布在18个国家。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经达到30处。
发表评论